top of page
副課程_編織.JPG

師資陣容

共學園的老師,常常也都是部落孩子的媽媽。但我們發現教育這件事,需要大人的改變,孩子才會跟著改變。所以共學園的老師,其實也是一種學生,也會跟著孩子一起向部落長者學習、向彼此學習。

歌謠、技藝、生活技能、環境知識,不僅是阿美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個人身心靈完整發展所需要的面向。因此我們也聘期了部落教師與自然探索人協助相關的課程。

Nakaw.jpg

Nakaw 林淑照

共學園園長、創辦人

「有些事,你的直覺、你的內心,覺得對的事,就要去做。不管這件事會讓你面對什麼困難,或讓你窮徒潦倒,你都該繼續去做。」

 

這是我在 42 歲時讀到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的自傳《天使走過人間》的一句話。這個話語讓我提起勇氣離開我所愛的部落,去學習華德福教育,那是 2009 年的事。

13 年過去,給部落的人有別的教育選擇權,是我覺得對的事,繼續在做當中。

原本是紀錄片導演的林淑照,在 1997 年末來到 Makotaay(港口部落),進行拍攝老頭目的工作,才開始一邊學習阿美語,作為漢人的她也有了 Nakaw 這個阿美族名字。

這份機緣也引領她在這邊結婚、生下三個女兒。第一個孩子出生後,老頭目對她說「你以後要對小孩講阿美族話。」

 

就近在公立的港口國小教書,已經當到主任的 Nakaw ,看到部落的孩子在體制內教育遇到的各種挫折,加上自己的孩子就讀小學也對教育方式提出許多疑問,都讓她思考著該要怎麼改變這件事。

2007 年她初步接觸到華德福教育,發現不管是理念與方法上,都與阿美族文化相當契合。兩年後,她毅然辭去穩定的教職,前往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受訓與任教。

2015 年,帶著孩子自學的她,試辦華德福體驗課,獲得部落家長良好的迴響後,共同組成了 Tamorak 阿美語共學園,擔任園長,負責教學、師資培訓與行政工作至今。

LEKAL.jpg

mama Lekal 

勒嘎.舒米

台灣 TAMORAK 文教協會理事長

Tamorak 共學園整體的願景,是為了整個台灣的母語文化傳承在做創新,為台灣本土文化的教育,提供一個很好的藍圖跟借鑑。

 

這裡的教育一步步紮實地累積台灣主題的文化內容,因此我們的教育工作,同時也在形成台灣新的文化。

勒嘎舒米 Lekal Sumi,阿美族,退伍後回到母親的故鄉—港口部落 Makotaay,並開始拿起攝影機拍攝。2013 年,完成個人首部紀錄片作品《海稻米的願望》後,持續以部落的文化取材,製作了《太陽的孩子》、《ILISIN》、《巴克力藍的夏天》等影視作品,作品榮獲國內外影展肯定。

 

過去的教育讓我們與自身文化脫節,2014 年實驗教育三法上路後,教育得以跳脫課綱,各地開始了許多創新的教育模式,Tamorak 共學園正是其中一所創新的全新型態教育,我們是一所學習阿美族文化的國際學校,我們希望孩子們的教育,從這片土地上滋養而成,如同阿美語 Tamorak(南瓜)一般,從土地上汲取養分,茁壯成長,並將自身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共學園教師

外部教師

台灣 TAMORAK 文教協會/Tamorak 阿美語共學園

電話:0922-241151

信箱:info@tamorak.org.tw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台灣 TAMORAK 文教協會

bottom of page